儋州一縫紉社歷時50多年不倒??最輝煌時社員達70人??
?商報記者?鄭邦京?通訊員?冼賀??李紹遠??文/圖
縫紉社的老師傅在縫補衣服
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巨變,許多舊手工業(yè)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,上世紀70年代以前,十分紅火的縫紉社也慢慢被人們所遺忘,但在儋州市東成鎮(zhèn)熱鬧的長坡墟上,依然有一間縫紉社在正常營業(yè),這里有4位古稀老人一直在堅守。
4位老人和一間縫紉社
歷史久遠的長坡墟目前熱鬧非常。沿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往前走,一幢別具一格的小樓出現(xiàn)在商報記者眼前,墻面已經(jīng)破損,部分地方露出了鋼筋。這就是4位老人堅守的地方——長坡縫紉社。
走進長坡縫紉社,記者看到4部縫紉機在房間的一個角落一字擺開,邊上兩部壞掉的縫紉機,掛滿了縱橫交錯的蜘蛛網(wǎng)。4位老人正在專心致志地縫補衣物,里面的靜謐與外面的車水馬龍恍若隔世。80歲的張瑞桃和74歲的陳作秋都是二十幾歲就來這里工作,另外兩位師傅也已過古稀之年,他們在這里已經(jīng)待了半個世紀。?
“我們這里是集體所有制的縫紉社,有50多年的歷史了。我還沒有結(jié)婚就來這里當學(xué)徒了?!睗M頭銀絲的張瑞桃口齒清晰,沒有戴老花鏡,言語間已輕松地給針頭穿好了線。
縫紉社也曾有過輝煌
幾位老人向記者介紹了縫紉社的輝煌歷史。?
那是1956年,農(nóng)村都在搞互助組、初級社,政府號召小手工生產(chǎn)者聯(lián)合起來成立縫紉社。魏振修是個車衣技術(shù)較好的師傅,帶領(lǐng)10多人成立了長坡縫紉社。當時全鎮(zhèn)大多數(shù)人還是手工縫衣服。縫紉社由于有縫紉機,加工衣服時間短,而且做工相對精致,因此生意一直不錯?!澳莻€年代,這里生意非常紅火。長坡縫紉社社員最多的時候達到70余人,縫紉機20臺,盡管如此,還是忙不過來,每年快到過年的前一兩個月最忙,當時做一套軍便服要等上一個月。”回憶當年,4位師傅語氣里透著自豪。
“記得上世紀70年代,縫制一件成衣要四道工序:剪裁、車縫、粘合、釘扣子,收費是1元。其中車工獲得收入最高4角,其他工序的工人大概是一人得1角,剩下的上交?!睆埲鹛疫€記得當時收入最高的車工月收入能達到60元,“這樣的工資在當時比政府的干部還要高。”
誰會記得最后的堅守
據(jù)張瑞桃介紹,眼前的這幢樓是1980年蓋的,花了6000元左右,全部是社員的集資款。但是樓蓋好沒有多久,大家都各自回家單干了。??
“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(fēng)也吹到了長坡,很多技術(shù)好的師傅,或者在長坡墟上有鋪面的師傅,都自己開起了裁縫店,不愿意吃‘大鍋飯’了。后來又有一批人陸續(xù)去做別的生意,當年興旺的長坡縫紉社就逐漸衰敗了。”張瑞桃搖了搖頭說。與曾經(jīng)的輝煌相比,這段下坡路走了十多年,老人家似乎不愿多提及。????? “2000年后,長坡墟上的十幾家裁縫店相繼停業(yè),取而代之的是銷售成衣的各種商店。改革開放后,在長坡開了十多年裁縫店的馮必亮,喇叭褲、直筒褲、牛仔褲、披肩、蝙蝠式、拉鏈、西褲等都做過,還賺了錢在鎮(zhèn)上蓋了樓,但終究敵不過來勢洶洶的商品大潮??p紉社原本是5個人在堅守,后來老社長去世了,現(xiàn)在只剩下4位人,老了,歲月不饒人啊!” 陳作秋無奈地告訴記者。
對于1980年代后出生的人,軍便服、中山裝以及縫紉社都是出現(xiàn)在父輩講述的故事中,但對于年過70的張瑞桃、陳作秋等4位師傅來說,這里有他們?nèi)松写蟛糠值幕貞洝?
如今,每天早上,4位老師傅依然會按時來到縫紉社,接一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,一天最多不超過20元的收入。歲月無情,把許多記憶都卷進了風(fēng)塵,多年后也許再也沒有人會記起他們的堅守。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(wǎng)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(shù)設(shè)計等作品,版權(quán)均屬海口網(wǎng)所有。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(quán)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(zhuǎn)載自其它媒體,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(zé)。
網(wǎng)絡(luò)內(nèi)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