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淡水豚考察總指揮、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教授在央視《新聞?wù){(diào)查》說,“我有一次見過一個地方官員,他問江豚好不好吃?我當(dāng)時很無語,后來我跟他說,不好吃。結(jié)果他來了一句,讓我更覺得崩潰,他說不好吃干嗎要保護?”(7月7日《南京日報》)
“江豚又不好吃,干嗎要保護?”這話聽起來因為語出官員之口,難免更容易激惹眾怒。但冷靜想想,除了動物保護者或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者對江豚生死牽腸掛肚,又有多少人知曉“江豚的微笑”于人類而言,究竟意味著什么?
愛因斯坦曾預(yù)言:“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,人類最多能活4年?!边@話路人皆知,且有數(shù)據(jù)支撐: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世界約80%的開花植物靠昆蟲授粉,而其中85%靠蜜蜂授粉,90%的果樹靠蜜蜂授粉。也就是說,如果沒有蜜蜂的傳粉,約有4萬種植物會繁殖困難、瀕臨滅絕,保護蜜蜂就是保護人類自身。但問題是,江豚從數(shù)千頭走向一千頭、再從一千頭走向五百頭,誰人告知公眾:一者,這些年,江豚究竟因何而死、江豚之死又改變了什么?二者,說起來如此重要而親密的“伙伴關(guān)系”,死亡事件后除了含淚收尸——誰可問責(zé)、誰來擔(dān)責(zé)?
眼見著江水混了,眼見著江豚死了,滿耳都是要保護江豚的煽情之聲,可是,如果沒有明確的利益關(guān)聯(lián),如何說服民眾在千里之外關(guān)注一只江豚的生死?保護江豚,請給出足夠的制度證據(jù)!這是一個悖謬的命題:如果江豚是好吃的,也許早就被吃干凈了;但如果江豚是不能吃的,保護它的價值旨歸落在何處?
地方官員的這一嗓子,盡管不好聽,卻也反映了一個事實:大而無當(dāng)?shù)谋Wo口號,何時喊進了民眾的心坎?僅僅靠“一片愛心”的情緒化保護,何時能遏止江豚走向死亡的腳步?與其空泛地呼吁與號召,不如踏踏實實論證和我們與江豚的關(guān)系,靠制度與規(guī)則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