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網(wǎng)北京9月23日電(于子茹)22日,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,經(jīng)警方多方調(diào)查取證,認定其屬于交通事故,騎車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,老人承擔次要責任。
這場“羅生門”終于畫上了句號。但是,對于警方通報的結果,仍有不少質疑之聲,因為自9月8日起,關于此次事件的社會輿論出現(xiàn)過多次一波三折的反轉。輿論一邊倒的支持女大學生,相信老人在訛詐。
不得不說,公眾已累積產(chǎn)生了這樣一個慣性認知:躺在地上的老人基本上都會訛人,而好心去扶的往往就會被訛詐。
不可否認,近年來,“扶不扶”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,每隔一段時間,該類話題總會伴隨著相關事件出現(xiàn)在公眾面前。社會道德問題,也隨著事件的發(fā)酵不斷被質疑與批判;社會誠信問題,也在“幫”與“不幫”之間無限被放大。“扶跌倒的老人”已然成為人們心中的痛點。
訛詐別人,證據(jù)確鑿,可實踐中,警方也難以對訛詐的老人作出較重處罰。這意味著,老人訛詐別人風險基本為零,這簡直是穩(wěn)賺不賠的生意,由此對社會造成的示范效應也就不言而喻。
試想,倘若好心扶了老人后卻反被污蔑,這事恐怕沒人再愿意干。而留著摔倒的老人無助地坐在路旁,估計沒人會于心能忍。
扶還是不扶,也就成了一個問題。這種事出現(xiàn)多了,公眾的思維定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(xiàn)。
難道就沒有人能解決這一問題?
一位律師直言,“怎么扶老人”確是個“技術問題”。律師道出了“老人摔倒扶不扶”成為社會難題的根本原因,那就是事發(fā)情況的取證難。如果能夠解決取證的問題,通過證據(jù)來還原現(xiàn)場,那么,這類事件也不會成為難解之題。
恰好本周,有一位市民還真這么做了,結果自然是毫無風波。但帶著防備心去做好事,總覺得有些變味。沒錯,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權益的確可取,但法律是道德的底線,用底線來保護道德,那不啻于承認現(xiàn)實已無道德容身之所。
有些地方設立了“攙扶老人獎”,將數(shù)萬元用于獎勵那些勇于攙扶老人卻被冤枉的好人,意圖告訴好心人勇敢去扶,被訛詐后會獎勵你。試想,當人們?yōu)榱霜剟畈湃プ錾剖?,這與為了金錢而去訛詐的惡行又有何異?
說白了,與其討論老人該不該扶,不如思考我們的社會道德該不該“扶”。
對于“老人摔倒扶不扶”的問題,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呼吁,那就是加快相關立法進程,用法律來給好人撐腰。而“好人法”也在千呼萬喊中“走”了出來。杭州、北京相繼出臺“好人法”,上海日前也啟動了《上海市急救醫(yī)療服務條例》的立法工作,擬對公眾無償參與救治免責,以鼓勵更多人加入街頭急救,通過立法扶起我們的道德。
上述舉動確實激勵人心。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司法實踐中,讓訛人者犯罪成本上升,救人者不再蒙受不白之冤,才是正理。
愿天下無訛。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(wǎng)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海口網(wǎng)所有。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(wǎng)絡內(nèi)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