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味兒電視劇《情滿四合院》收視奪冠 “京味兒文學”卻迎來新的挑戰(zhàn)
“京味兒”怎么做大家更喜歡?
對于老北京人來說,“京味兒”代表著對過去的美好回憶,對自己家鄉(xiāng)的熱愛;對于新北京人來說,“京味兒”是一種獵奇,更是了解北京的一個窗口。
其實,發(fā)揚“京味兒”文化不在于形式,根本上我們應該注重的是其內涵,是北京這座城市歷史流傳下來的人文理念、精神氣質。
北京人講究做事規(guī)矩、有里有面,講究熱心腸,講究善惡分明,北京人的氣質里帶著一種固有的幽默感,這些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。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所要真正傳遞的,我們做人所要真正給后輩留下的,難道不應該是這些嗎?
《情滿四合院》導演劉家成:
寧舍大投資 不舍“京味兒劇”
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,著名導演劉家成對于北京的情懷是浸透在骨子里的,他之前執(zhí)導的兩部京味題材電視劇《傻春》和《正陽門下》均在業(yè)內享有盛譽。
眼下正在北京衛(wèi)視熱播的《情滿四合院》作為其“京城三部曲”的收官之作不負眾望:延續(xù)了“京味人文”情懷,展現(xiàn)了大時代背景下質樸淳厚的百姓生活。該劇目前在激烈的競爭中“逆襲”,連續(xù)多日高居同時段省級衛(wèi)視收視冠軍。
明年劉家成還要跟編劇王之理繼續(xù)合作,做一部更大制作的京味兒劇,“我們要把北京文化推到境外去,開篇要在英國、法國拍,越做越大?!?/p>
每拍必中,找到京味兒劇門道
劉家成的作品列表不限題材,“只要是充滿真情實感,故事能夠打動我的,只要能讓我有創(chuàng)作欲望的劇我都想拍?!币驗閷Ρ本┥詈竦母星?,劉家成放棄了兩部大投資的作品,選擇了《傻春》這部當初在市場上不被看好、講述老北京人喜怒哀樂的劇本。
《傻春》的成功讓他看到了京味兒電視劇的前景,從此開始了他的京味兒之旅,接下來的《正陽門下》以全國突破1%的收視率成為北京衛(wèi)視黃金檔當年最為賣座的電視劇之一。在電視劇生態(tài)已天翻地覆的今天,《情滿四合院》能登頂收視冠軍,更是等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。每拍必中,劉家成和他的團隊也漸漸摸著門道,成了業(yè)內“獨一份兒”。
《情滿四合院》的起源是《傻春》。劉家成在《傻春》拍攝到一半的時候就有了新想法,那就是“年代背景不變,把《傻春》中的女主人公換成男主人公”,而《情滿四合院》的劇本也是在《傻春》還沒結束拍攝就已經(jīng)創(chuàng)作完成。何冰扮演的“傻柱”是《情滿四合院》的核心,他熱心、耿直又愛惹是非,是個京味兒十足的“傻”人,但是劉家成在談及這個角色時卻表示:“我們北方人管實在、直心眼的人叫做‘柱子’,因為柱子是直的、實心的,代表這個人耿直。傻柱就是這樣簡單、善良的人?!?/p>
當“人藝幫”遇到“上戲班”
對劉家成來說,自己對“京味兒”情有獨鐘,但觀眾的感受同樣重要。為了打破京味兒劇以往的地域限制,劉家成在拍攝過程中特別注意把握“北京的味道”,“我們必須要拿捏好作品的限度,那就是既要表現(xiàn)出北京的特點,又要讓南方觀眾能夠接受,比如有些臺詞是老北京話,我就會問身邊的人聽懂沒有,如果聽不懂,那我就要改,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、接受并且喜愛這部作品?!?/p>
劉家成作品成功的另一大“法寶”就是演員的表演加了分。《情滿四合院》大小角色全是實力派,可謂戲骨云集。有意思的是,其中李光復、何冰等都來自北京人藝,而郝蕾、海一天、魏小軍則是上戲的師兄妹,當“人藝幫”遇上“上戲班”,地北天南偏能其樂融融,郝蕾甚至向對手戲最多的何冰學起了地道的北京話,沒想到學著學著發(fā)音就被帶溝里去了。
談及如何請到這么多“實力演將”,劉家成導演表示自己和很多老戲骨的私下感情都特別好,不少人都合作過很多次。當大家聽說有《情滿四合院》這樣一個劇本的時候都很有興趣,所以就加入進來。“我們更像是老朋友一起完成我們感興趣的事情。”劉家成說。
重建四合院
除了擔綱導演,劉家成也是《情滿四合院》的制片人。當被問及首次身兼兩職的感受時,他表示最大的感觸就是方便了,“不用在有新的想法時做大量的解釋,可以直接開始運作?!?/p>
雖然這是從業(yè)以來最累的一部戲,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,但對于如何在導演、制片人之間無縫切換,他也有自己的訣竅,“我覺得錢就得用在刀刃上,比如場景搭建以及老物件還原,我耗重金搭建了1:1的四合院,三進的院子,灰墻青瓦映朱門,連老北京人方子哥都感嘆讓他回到了童年坐在門墩上玩、一起彈球的日子?!?/p>
何冰也多次提及,作為一個早已“不回憶攝制組生活”的人,唯獨對《清滿四合院》的日子念念不忘——整個拍攝過程“令人非常享受”,在過足“戲癮”的同時,還能重溫小時候熟悉的生活,凡事“講究長幼尊卑,講究禮讓三先,講究面兒”,具有濃厚的北京情懷。劉家成如此精心營造氣氛還不過癮,隨后他又搭建了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商場,“對于塑造當時的年代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?!?在劉家成眼中,這才是制片人跟導演完美結合的“典范”。
劉家成在談到這些年的創(chuàng)作心得時表示:“我也一直在想我們堅持什么?現(xiàn)在有很多的作品,已經(jīng)看不到信仰,看不到人物的靈魂,看不到我們表達者沖動的、主動的表達;我們在市場的大潮下,這么多年了也會受到各種的誘惑,也有不良資本的誘惑、利益的誘惑,有時候我們也會徘徊猶豫……我很慶幸跟王之理老師在作品把握和價值觀上有非常契合的一面,都認為我們的作品應該引人向善、向上,應該充滿正能量,應該給人們出路、給人們希望,這一直是我跟王之理老師堅持的。”
不是大IP,沒有大明星的“京味兒劇”儼然做成了品牌。劉家成透露,明年還要跟編劇王之理繼續(xù)合作,做一部更大制作的,“我們要把北京文化推到境外去,開篇要在英國、法國拍,越做越大?!?/p>
文/本報記者 楊文杰
“京味兒文學”面臨新挑戰(zhàn)
“寫老北京容易,寫新北京難”
老舍是現(xiàn)代文學界公認的“京味兒文學”鼻祖,他畢生創(chuàng)作了大量展現(xiàn)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經(jīng)典作品。在老舍先生身后,又有鄧友梅、陳建功、劉心武、劉恒、王朔等一代代作家,繼續(xù)以北京的市民生活與文化風俗為主題,展現(xiàn)北京的風格與魅力。
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,“京味兒文學”也在面臨著新的挑戰(zhàn)和考驗。著名作家肖復興就在一次有關“京味兒文學”的論壇上感嘆過:“不久前我去前門逛了逛,原來都是很破落的街巷,現(xiàn)在這一片都光鮮起來了,街面上有很多年輕人在游走,一看都不是北京人,不用聽他張口說話,你看那個打扮和走路姿態(tài)就知道這不是老北京。僅僅是這一條街的東西兩側,就呈現(xiàn)出了城市轉型時期的變化,老北京人、新北京人和外地人交織在一起,錯綜復雜的狀態(tài)。我覺得寫老北京很容易,因為我們有榜樣,老舍先生在那兒,但是寫新北京很難,尤其是寫轉型時期、變化時期的北京,我覺得至今為止我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作品出現(xiàn),這使我感覺到一種迷茫。”文學評論家白燁也講過:“我覺得我們這些年來,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還有一些有關新北京的作品,比如說陳建功的小說。但是再往后,帶有這種味道的作品就比較少了,如果要選一部既能反映北京的生活變化、反映當下北京人的精神面貌,又能反映北京人的傳統(tǒng)和語言特色的代表作,我覺得很難選。”
雖然如此,近年來卻也涌現(xiàn)出一些很優(yōu)秀的北京作家及作品。如作為公認的老舍之后“京味兒文學”的領軍人物,葉廣芩就始終在堅持用“京白寫京事”,創(chuàng)作了《采桑子》、《去年天氣舊亭臺》等京味兒小說,此外還有青年作家石一楓以《北京時間》、《北京鄰居》等代表作贏得文學界的認可。北京作協(xié)簽約作家、第二屆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獲得者寧肯今年剛剛出版的紀實文學《中關村筆記》,也被看作是新時代北京文學的翹楚之作。
這些或許也正代表著“京味兒文學”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。葉廣芩說她的努力方向是希望在體現(xiàn)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時,也能夠從中折射出歷史的發(fā)展、社會的變動。寧肯表示他寫《中關村筆記》的初衷是因為現(xiàn)在北京既是文化中心也是科學中心、創(chuàng)業(yè)中心,但這方面在文學創(chuàng)作中卻很少被談及,作為一個北京作家,他覺得有責任、有義務面對這樣一個復合型的新北京。
石一楓的總結則尤為中肯:“老舍之所以是老舍,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,不僅在于他用北京話寫作,也不僅在于他寫了老北京胡同里的那些人和事,而是因為他寫了《駱駝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茶館》,他寫的是民族問題、階級問題,寫的是舊時代崩潰和新時代建立的問題,寫的是整個中國當時最大、最尖銳的問題。因此文學的高度在于它能體現(xiàn)出一個時代、社會的復雜性,作家要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,認識到時代的變化,然后再想著我們能不能從有著復雜變化的這個時代里面,去產生一兩部對得起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?!?/p>
文/本報記者 崔巍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(wǎng)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??诰W(wǎng)所有。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(wǎng)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