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春,馬白山奉命率領第二支隊從瓊西到東線,協同第一支隊作戰(zhàn),取得瓊文地區(qū)抗日反頑斗爭的勝利,使瓊文革命根據地進一步鞏固。
但此時的瓊西地區(qū),由于第二支隊東調,各縣地方武裝各自為戰(zhàn),在軍事上沒有統(tǒng)一建制的部隊和領導機關,極不適應抗日斗爭形勢的發(fā)展。馬白山又一次主動提出,到瓊西建立一支新的支隊的建議,得到瓊崖特委的采納,并委任其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,負責組建工作。
這時,“無軍費、無槍支、無人,建立新的隊伍談何容易?”“好不容易把一支隊伍帶起來,何必再去建新的?”一些人的懷疑沒有打消馬白山的念頭。不到一年時間,第四支隊在他的努力下硬是拉出來了,成為一支建制齊備、兵員足額,擁有4個大隊、10個中隊和醫(yī)療隊、軍械廠,威震瓊西、令敵膽寒的鐵軍。
這樣,瓊崖縱隊在瓊東有第一、第二支隊,瓊西有第四支隊,瓊南有第三支隊,抗日革命武裝形成三足鼎立的態(tài)勢。
渡海作戰(zhàn)勇當引航人
1949年7月,一份來自北平的電報令瓊崖軍民感到無比光榮:黨中央指定馬白山為瓊崖縱隊、華南游擊隊代表,前往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。
1950年春,參加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后,馬白山奉命南下協助第四野戰(zhàn)軍十五兵團渡海作戰(zhàn)解放海南。渡海作戰(zhàn)采取“分批偷渡與積極準備大規(guī)模強渡,二者并重進行”的方針。部隊第一批有兩個加強營渡海登陸成功,十五兵團決定第二批組織兩個加強團偷渡,其中40軍加強團決定在臨高角一帶登陸。
澄邁縣委史志辦主任王邦照認為,一個加強團渡海登陸能否成功,關系到整個解放海南島戰(zhàn)役的大局。馬白山是瓊崖縱隊副司令員,十五兵團領導本來想讓他隨大部隊渡海登陸,但他不顧個人安危,勇挑重擔,主動向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韓先楚提出隨加強團渡海登陸作戰(zhàn)的要求。他認為自己有著多年轉戰(zhàn)澄邁、臨高、儋縣地區(qū)的經驗,對我軍民情況、地形十分熟悉,在渡海途中如果發(fā)生意外或登陸后有困難時,可以相機協助指揮。經過馬白山的再三堅持和慎重考慮,韓先楚終于同意馬白山參加加強團的渡海作戰(zhàn)指揮。
當年3月26日晚,加強團開始渡海。次日凌晨5點左右,40軍加強團預定登陸點臨高角傳來激烈的槍炮聲,而船隊正前方的海岸則是澄邁縣境內。就在此時,敵偵察機從上空飛過。
船隊繼續(xù)駛向預定登陸點,還是就近強行登陸?擺在了指揮員劉振華的面前,馬白山認為,盡量避免在白天與敵艦敵機進行海戰(zhàn)。他建議,應趁霧大就近登陸,盡快上岸找到當地黨組織再做打算。
劉振華采納了他的建議,最終加強團以較小的代價成功登陸。馬必前說,多年后,劉振華將軍憶及這件事時,還感慨地說,“要不是有馬副司令員一起過海,后果很難想像?!?/p>
(編輯:陳櫻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