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 :??诰W(wǎng)首頁 >瓊臺人文 > 最新推薦
海南臨高語:漢人說的非漢語
來源: 海南日報 作者:記者況昌勛 通訊員 秦海靈 時間:2013-01-21 10:55:43 星期一

?

瓊海人全德亮已經(jīng)在臨高生活、工作50年。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勛 攝

  海南島是移民島,臨高人(臨高語族群)何時遷到這個海島,目前還沒有定論,然而,其對海南文化的影響卻是深遠的,譬如,從現(xiàn)今仍在沿用的地名等文化現(xiàn)象中,臨高語的印記依然十分明顯。

  通過華南地區(qū)的地名符號,專家學者們大致推斷出了歷史上“臨高人”的遷徙路線;藉著方言特征,人們至今可以尋覓到操臨高語居民在海南島的分布區(qū)域。

  在臨高縣城,71歲的全德亮能用臨高話與人談笑風生。雖然交談自如,卻沒能瞞過土生土長的臨高人。全德亮是個“外地人”,生于瓊海,1962年前從瓊臺師范學校畢業(yè)后,分配到臨高文化部門工作?!芭R高話難學,50年了,口音還是不地道?!比铝琳f。

  在臨高文化部門,還流傳著全德亮一則笑話。1965年,到臨高文教局工作剛3年的他,只學會了“wei lou”是“去哪里”的意思。一次,他下鄉(xiāng)到蘭秦小學檢查工作,途中碰到了三岔路,不知往哪走?見一阿婆,問:“么唔哈喂漏?”阿婆一楞,答:“哈唔么根發(fā)!”全德亮正奇怪著,一位會講普通話的年輕人路過,笑著解釋:“你剛問阿婆的是‘我去哪里’,阿婆就答‘我知道你上天’(意思是我哪知道你去哪)?!?/p>

  臨高語之所以難學,是因為它不屬于漢語而是侗臺語族臺語支的一種語言,與壯語、黎語、臺語等同出一源。歷史上,臨高語也一度被稱為“黎語”,如明正德《瓊臺志》稱其為“西江黎語”,美籍丹麥傳教士冶基善稱其為“臨高黎語”,直到上世紀20年代法國神父薩維納才把臨高語與黎語區(qū)別開來并加以準確定位。

  臨高語又稱“貝話”

  2012年12月22日,臨高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海口召開,來自廣東、北京、海南、臺灣、澳大利亞等地1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討臨高語族群。奇特的“臨高語”成為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。

  其實,最早調(diào)查和研究臨高話的并不是中國人,而是西方傳教士。海南大學語言學教授辛世彪介紹,1881年,美籍丹麥傳教士冶基善進入海南傳教,就調(diào)查了海南的民族和語言。1893年,他在《海南土著黎人和他們的語言》一文中,列出了7個點的語言資料,其中“臨高黎語”就是臨高話。

  辛世彪解釋,冶基善與當時的漢人一樣,沒有辦法區(qū)別臨高人與黎人。真正把臨高語與黎語區(qū)別開來并加以準確定位的是1925年至1928年在海南作調(diào)查的法國神父薩維納。

  當時,薩維納神父調(diào)查了海南話、臨高話和黎語,并編輯了第一部臨高話詞典——“臨高語—法語詞典”。薩維納神甫把臨高話稱為“貝話”,把講臨高話的人稱為“Be”或“Ong-Be”(“翁貝”)。

  為何把臨高語叫“貝話”,把臨高人稱為“貝”或“翁貝”?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惠英調(diào)查后認為,“Be”就是“伯”。“翁伯”“伯”都是對長者、對男子的尊稱。如,臨高人稱父母是“be mai”,叔父是“be tok”(伯叔),西洋人是“be pfan”(伯番),鐵匠是“be kit het”(伯擊鐵)等。而在??陂L流方言(屬于臨高話一種土語)中,有與“伯”用法相似的,以“翁”字開頭的稱呼。

  也許,87年前薩維納在臨高調(diào)查時就聽到很多“be”的聲音,而或許當時他就被臨高人尊稱為“伯”,或者“翁伯”,才把臨高話稱為“貝話”,把臨高人稱為“貝”。

(編輯:王藝珊)
?

網(wǎng)友回帖

       realestatemoneyvault.com AllRights Reserved      
海口網(wǎng)版權所有 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(zhuǎn)載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 0898—66822333
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63.com
瓊ICP備2023008284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