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,南江縣8名成功人士來到縣教育局,決定通過教育局的捐助中心,為升入大學且家庭困難的11名大學生每人每年資助5000元,直到4年大學畢業(yè)。但剛到第二年,資助款卻突然沒了,其原因是部分受助學生到校后變換了電話號碼,沒有主動與幫扶他們的好心人士聯(lián)系,更沒匯報學習生活情況,讓好心人感到心寒,“做好事的感覺,和當初以為的不太一樣”。(12月10日《成都商報》)
類似的資助中斷時而有之,原因大致相同,無非是資助者沒有得到學生的感恩回報,卻被指行善的動機不純;學生缺乏應(yīng)有的情感反饋,被指缺乏感恩之心。不同的角度看問題,得出的結(jié)論迥異。如此尷尬的處境,在資助活動策劃時就應(yīng)該有預見并加以避免,力求以良好的情感互動與資金捐助同步,使資助不至于淪為“純錢”交流。
我們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,即貧困不僅僅局限于“手頭緊”,還對人的多層面影響深遠。比如窮人的孩子沒見過世面,不愿與陌生人打交道,面對資助者,也許害羞、不自信,本來心存感激,只不過無以言表。為此,資助者除了資助他經(jīng)濟上的貧窮外,有必要進行“情感資助”。
資助者首先要體諒到貧困學生的成長環(huán)境以及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心智,因而不必以成人的標準來對其進行道德要求,更要避免只是出于沒有表達出感激之情而遭受道德苛求;其次,捐資者要把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視為已任,教其如何感恩、如何表達情感、如何養(yǎng)成自尊自信的性格等。
更有一種資助的高度,是將有利于學生成長的一切因素作為自己幫助的目標,資金幫助不過是一系列幫助目標的子內(nèi)容,它解決的不過是有書讀有飯吃而已,而性格養(yǎng)成、情感需求,甚至今后的創(chuàng)業(yè)和就業(yè),這一切,卻是資金所不能給予,有待于除資金以外的其他付出,這樣的資助,給予的是大愛,收獲的一定是大成就。
總之,因為錢是單向流動,情卻可以雙向互動,錢是單方向的,而情是多層面的。資助貧困生不能“有錢沒情”,如果資助者能把“情”與“錢”同樣列入幫助計劃,這樣的資助者不僅有愛心,而且有智慧,因而更值得尊敬。
?
閱讀此文的網(wǎng)友還看了:
中學師生10年撿空飲料瓶賣16萬 14萬資助貧困生[浙江] 紹興退休教師趙雪芬 擺攤賺錢資助貧困生牛津獲校友創(chuàng)紀錄捐贈 7500萬英鎊將資助貧困生起早貪黑掙辛苦錢 早市賣肉哥7年資助貧困生求學老太拾荒攢錢資助貧困生 曾任機關(guān)工會主席(圖)老師患病無錢醫(yī)治曾多次資助貧困生 仍拄拐上課為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老師借口家訪資助貧困生蔡康永做公益資助貧困生 曾被7所大學拒之門外/圖?
(編輯:鄭克姍)